工研院展示18項跨領域全方位醫療照護技術

工研院展示18項跨領域全方位醫療照護技術。(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展示18項跨領域全方位醫療照護技術。(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出18項從預防、精確診斷、到精準治療的跨領域全方位醫療照護技術,配合數位科技與大數據的導入,讓生醫產業越來越「智慧化」,也讓讓醫療更精準、服務更個人化,從頭到腳守護國人的健康!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指出,近年來「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與疾病預防觀念逐漸被重視,也加速驅動個人精準醫療與智慧診療醫材產業的興起。

林啟萬表示,工研院具備高階醫電與影像、再生醫學研發與體外診斷、雛型品試製、檢測服務、GMP試量產場域等研發能量;現在也積極結合台灣醫療服務與資通訊等軟硬體技術優勢,投入系統整合的創新,朝智慧化、精準化的醫療發展,期盼從診斷、治療到照護都能滿足個人化需求,提供更完整、全人的醫療照護服務,為產業加值。

工研院表示,目前全球包括氣胸、惡性肋膜積水等肋膜疾病人口約50-100萬人,傳統皆以滑石粉或器械摩擦的方式進行胸肋膜沾黏手術,不但會引起患者劇烈疼痛,摩擦後產生的傷口與組織液,也有極大風險導致組織沾黏與感染,因此工研院研發全球首創之多孔型、緻密型兩款「生物可降解膜片」高階植入式醫材,具有生物可分解與可承受手術強度的特性,多孔型可以微創方式應用於胸肋膜沾黏手術,不但避免患者劇烈疼痛、防止肺葉再次坍塌,也避免傷口感染與組織沾黏風險,現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另外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帶來的老化與慢性病醫療照護需求提升,驅動相關市場持續成長,其中,醫用超音波、數位X光與核磁共振等高階影像醫材,占全球影像醫材市場六成以上。以往超音波檢測設備不但笨重且只能放置在醫療檢驗所中,增加了檢測限制。工研院也研發了「智能化手持超音波影像系統」,打破傳統重量的限制,400g完全輕量可攜,具64通道、且可更換不同頻率的探頭,與智慧手機連線後即可進行模式成像,讓醫護人員可隨時隨地進行檢查,除廣泛應用在內科、婦產科、復健科,在偏鄉與重症醫護室更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最佳功效,未來將整合深度學習技術,進行肝臟疾病之定量分析,邁進智慧診療領域。

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調查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醫美療程、設備及產品市場規模約57.9億美元,預估到2022年為87.9億美元,成長53%。工研院看準此醫美商機,研發「影像導引超音波溶脂系統」,除了能以非侵入性的高能超音波進行溶脂治療,以熱能使膠原蛋白收縮、形成拉皮效果,並可讓醫師在施行手術時,透過影像掌握皮下脂肪狀況,藉此調整超音波探頭聚焦深度,針對不同脂肪層來溶脂,目前已與瑞傳科技簽訂先期技術授權,讓你輕鬆fit不煩惱。

許多慢性疾病隨著老化而增加,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高於65歲的高齡人口達6.2億人,預估到2030年年增61.8%到10億人;隨著像阿茲海默症、骨關節退化、黃斑部病變、攝護腺肥大等老化病症人口增加,導致醫療照護支出負擔提升。工研院長期以來深耕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不但研發高效增殖人類間質幹細胞無血清培養基,調配出讓細胞生長大又壯的黃金比例;近年來又研發了讓細胞穩定成長、大量繁殖的細胞反應器,可繁殖品質穩定、數量足夠的細胞,因此如今已成功應用於20多例臨床寵物案例,成功讓毛小孩重新趴趴走,未來可望應用於人體,搶攻2020年全世界再生醫學市場新台幣兩兆元商機。

此外,工研院展出亮點尚有「標靶藥物傳輸平台」、「個體化腫瘤分子實驗平台」、「細胞免疫治療前瞻技術」、「智能化射頻熱消融腫瘤治療」、「免疫疾病植物新藥」、「眼藥水傳輸技術」、「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模組式檢測診斷系統」、「小型化分子診斷系統雛形」、「3D列印植入式骨材」、「貼片式超音波心血管參數感測裝置」、「幹細胞試量產平台」、「高能超音波臉部拉提系統」、「手持式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技術」等技術。

訂閱必聞電子報


加入必聞網好友 必聞網紛絲頁

新聞留言板

延伸閱讀

工研院南臺灣跨領域創新中心實績豐碩

工研院南臺灣跨領域創新中心實績豐碩

為提升南臺灣創新研發能量及新創產業資源及配合中央5+N政策連結在地帶動區域產業學研合作,工研院與高市府於2016年合作成立「南臺灣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