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攜手世基生醫擘劃癌症精準醫療新藍圖
左起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世基生醫總經理詹富惠、世基生醫執行董事陳冠志。(廠商提供)
台灣每十分鐘30秒就一位國因癌症而死亡,但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往往對癌症病患的生理、心理造成衝擊,甚至可能影響常規治療。也有病患因為癌症藥物的副作用太大,拒絕用抗癌藥物,選擇放棄治療。臺北醫學大學與世基生物醫學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產學合作合約,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世基生醫攜手研發「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未來病患只要抽一次血,即可針對13種癌別共45種治療藥物的有效劑量、副作用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與預測,醫療團隊精準用藥,讓病患「不僅治得好,更要活得好」。
為期3年的「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檢驗研究計畫17日宣布啟動,計畫主持人、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多數惡性腫瘤已獲得相當程度的治療成果,病患生存時間越來越長,盼能結合北醫附醫的癌症照護團隊及世基生醫的藥物基因檢測技術,攜手推動癌症用藥基因檢測。
邱仲峯指出,藉由癌症用藥基因檢測,評估病患對藥物的代謝,讓目前制式化的癌症治療程序,提升至「因人制宜」的個人化精準用藥,兼顧藥物療效、保障病患用藥安全並降低藥物副作用的生理及心理衝擊,讓癌症醫療由最初的「治療病患」提升為「全人醫療」。
世基生醫總經理詹富慧表示,此次計畫啟動轉譯醫學的新技術驗證模式,由北醫附醫提供癌症病患資訊,確認「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的功效後,即可應用於癌症病患的臨床治療,醫師於治療前檢視癌症病患的基因資訊,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指出,癌症連續39年高居全國十大死因第一名,許多人聞癌色變,但癌症治療已出現激勵人心的重大反轉;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0年的癌症死亡發生時鐘是自2009年以來首度變慢,平均每10分30秒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2019年的10分27秒撥慢了3秒,顯見癌症診斷與治療的進步。
李欣倫表示,目前癌症治療的三大核心為手術、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藥物以及賀爾蒙藥物等;雖然腫瘤控制率與存活率均較十年前顯著提升,但藥物副作用仍是影響常規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如臨床上常見的嘔吐、腹瀉、骨髓抑制、神經毒性、心臟毒性、肝毒性、腎毒性與耳毒性等,不單影響病患器官功能,也會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及治療意願。
李欣倫說,現今的癌症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新時代,亦即利用基因變異去選取抗癌藥物,然而抗癌藥物除了作用於腫瘤達成治療效果,亦會作用於病人的正常組織造成副作用,現行針對藥物治療的副作用,除了可藉由醫師根據經驗和病人狀況調整劑量,並透過進步的支持性療法緩解副作用,也可更進一步,分析影響藥物代謝的基因變異來預測療效和毒性;如果藥物代謝過慢,可能導致體內劑量過高而增加副作用,反之藥物代謝過快則可能劑量不足而降低療效。
北醫附醫癌症中心主任葉劭德表示,以往病患抽一次血往往僅能檢測單一基因,預測單一藥物的副作用,此次與世基生醫共同研發的「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涵蓋多基因多藥物;盼能結合臨床、產業優勢的跨領域合作,研發更全面、更精準的預測工具;未來民眾只要抽一次血,即可針對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白血病、腎細胞癌、肝癌、甲狀腺癌、卵巢癌、惡性神經膠質瘤、胰臟癌、胃癌等13種癌別共45種藥物組合進行檢測。
另一方面,葉劭德指出,多基因套組分析相較於單基因分析,有機會能更全方位的評估預測藥物副作用發生機率以及嚴重程度的風險,並考量檢測結果,為病人量身打造專屬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邱仲峯表示,北醫投入癌症治療甚早,隨著2022年即將啟用的臺北癌症大樓及全球最新一代精緻型質子治療機等軟硬體全面升級,將以15個癌症團隊為基礎,提供癌症整合門診、癌症精準治療、癌症全人照護,同時設置癌症卓越研究中心,完整結合北醫癌症團隊臨床及研究的資源,提供病患更優質的癌症醫療服務。
為期3年的「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檢驗研究計畫17日宣布啟動,計畫主持人、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多數惡性腫瘤已獲得相當程度的治療成果,病患生存時間越來越長,盼能結合北醫附醫的癌症照護團隊及世基生醫的藥物基因檢測技術,攜手推動癌症用藥基因檢測。
邱仲峯指出,藉由癌症用藥基因檢測,評估病患對藥物的代謝,讓目前制式化的癌症治療程序,提升至「因人制宜」的個人化精準用藥,兼顧藥物療效、保障病患用藥安全並降低藥物副作用的生理及心理衝擊,讓癌症醫療由最初的「治療病患」提升為「全人醫療」。
世基生醫總經理詹富慧表示,此次計畫啟動轉譯醫學的新技術驗證模式,由北醫附醫提供癌症病患資訊,確認「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的功效後,即可應用於癌症病患的臨床治療,醫師於治療前檢視癌症病患的基因資訊,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指出,癌症連續39年高居全國十大死因第一名,許多人聞癌色變,但癌症治療已出現激勵人心的重大反轉;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0年的癌症死亡發生時鐘是自2009年以來首度變慢,平均每10分30秒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2019年的10分27秒撥慢了3秒,顯見癌症診斷與治療的進步。
李欣倫表示,目前癌症治療的三大核心為手術、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藥物以及賀爾蒙藥物等;雖然腫瘤控制率與存活率均較十年前顯著提升,但藥物副作用仍是影響常規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如臨床上常見的嘔吐、腹瀉、骨髓抑制、神經毒性、心臟毒性、肝毒性、腎毒性與耳毒性等,不單影響病患器官功能,也會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及治療意願。
李欣倫說,現今的癌症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新時代,亦即利用基因變異去選取抗癌藥物,然而抗癌藥物除了作用於腫瘤達成治療效果,亦會作用於病人的正常組織造成副作用,現行針對藥物治療的副作用,除了可藉由醫師根據經驗和病人狀況調整劑量,並透過進步的支持性療法緩解副作用,也可更進一步,分析影響藥物代謝的基因變異來預測療效和毒性;如果藥物代謝過慢,可能導致體內劑量過高而增加副作用,反之藥物代謝過快則可能劑量不足而降低療效。
北醫附醫癌症中心主任葉劭德表示,以往病患抽一次血往往僅能檢測單一基因,預測單一藥物的副作用,此次與世基生醫共同研發的「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涵蓋多基因多藥物;盼能結合臨床、產業優勢的跨領域合作,研發更全面、更精準的預測工具;未來民眾只要抽一次血,即可針對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白血病、腎細胞癌、肝癌、甲狀腺癌、卵巢癌、惡性神經膠質瘤、胰臟癌、胃癌等13種癌別共45種藥物組合進行檢測。
另一方面,葉劭德指出,多基因套組分析相較於單基因分析,有機會能更全方位的評估預測藥物副作用發生機率以及嚴重程度的風險,並考量檢測結果,為病人量身打造專屬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邱仲峯表示,北醫投入癌症治療甚早,隨著2022年即將啟用的臺北癌症大樓及全球最新一代精緻型質子治療機等軟硬體全面升級,將以15個癌症團隊為基礎,提供癌症整合門診、癌症精準治療、癌症全人照護,同時設置癌症卓越研究中心,完整結合北醫癌症團隊臨床及研究的資源,提供病患更優質的癌症醫療服務。